 |
|
作者:嚴介生 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1日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787113103279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TOP甲午戰敗是清末鐵路發展中的第三個拐點。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使清政府的統治發生空 前危機,光緒皇帝于是把建設鐵路列為救亡圖存的“力行實政”之首,清末鐵路進入第四步即“大辦”階段︰借洋債築鐵路討論了幾十年,終于允許了,清末由政府主持建成的約4500公里鐵路中,90%以上是在以此為起點16年間築成的,絕大部分用的是外資;鐵路向民間開放了,商辦鐵路公司紛紛成立,但成效不大,總共只築成鐵路約650公里。也是在這段時間里,俄、德、日、法、英等國強搶路權,在中國築起了由他們投資和經營的鐵路近4000公里。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的時候,國土上的鐵路(含台灣省)由甲午戰爭前的490公里增加到了約9100公里。
進入“大辦”階段,鐵路舞台變成張之洞、盛宣懷的天下了。張之洞終于從李鴻章手里接過鐵路建設的主導權,與盛宣懷聯手建成了清朝最長的鐵路京漢鐵路,開闢了引進外資的途徑和模式,為解決資金短缺這個最大難題找到了出路。張之洞還領導了一場“廢約”斗爭,從美國公司手里贖回了粵漢鐵路築造權,受這個勝利的鼓舞,全國掀起一個向洋人收回利權的運動。
盛宣懷原是李鴻章的親信,為躋身京漢鐵路大工程而投靠曾經的對手張之洞,他督辦鐵路總公司10年間,與洋商簽訂了10條鐵路的借款合同,建成了約2100公里鐵路(含京漢),佔清政府自築鐵路的47%。盛宣懷堪稱清末的築路冠軍。
李、張、盛在創建鐵路中既是合作者,也是競爭對手。張之洞與李鴻章為爭奪鐵路主導權而進行過激烈的較量,盛宣懷與張之洞也經歷了由“對手”到“聯手”又到分道揚鑣的曲折演變。
但三人殊途同歸,都以失敗而謝幕鐵路舞台。
李鴻章在沙俄壓力下簽訂《中俄密約》,答應其“借地造路”要求,出賣東北路權,比他簽訂《馬關條約》更遭詬病。
張之洞主導粵湘鄂三省自籌資金修築粵漢鐵路,以失敗告終,繼而與英、法、德、美四國進行借款談判,遭到三省民眾反對,粵漢未通身先死,遺恨九泉。
盛宣懷強推“干路國有”,與四國簽訂出讓路權的湖廣借款合同,激起“保路運動”,觸發武昌起義,成為清末鐵路的終結者。
李鴻章、張之洞、盛宣懷是清末鐵路的三位關鍵人物,也是三大悲劇人物。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特色的話,那就是側重于講故事,通俗易懂地講有根有據的故事。 |
售價:199

|
book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