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曼麗 張樹青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01日 語言:簡體中文 ISBN:7105070609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TOP中國西北地區不僅是一個地理方位的概念,而且也是一個歷史、文化、民族互動交匯的概念。因此,相對于內地,西北是一個邊地;相對于中原文化,西北是一個文化多樣性的舞台。從歷史的視野來看,西北這一人文地理區域,在中國歷史上是種族、民族、文化、宗教等方面互動頻繁且影響深遠的地區,世界文明的東西方古道“絲綢之路”和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源自西北;從現實的視角觀察,西北這一人文地理區域,關系到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歐亞大陸橋的貫通和國家外部安全環境的構建,可謂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所以,加強西北地區的歷史與現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由蘭州大學、新疆大學兩位副校長楊恕教授和吳福環教授牽頭支持、馬曼麗教授主編的“中國西北跨國民族研究叢書”,基于西北地區諸多歷史民族的跨國而居現狀,從生態地理、人口分布、民族淵源及其流變形成的跨國現象入手,以族別分卷對西北跨國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進行了系統研究,堪稱我國跨國民族研究方面的力作。 民族是一個歷史形成的人類群體形式,其形成過程中受到自然條件和社會進程的雙向影響,前者主要造就了民族的文化特征,即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生態環境中所形成的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那些方法和價值觀念;後者主要造就了民族的社會屬性,即社會組織、階級分化、社會分層、權力結構和國家歸屬等。民族如同國家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進發展,民族經歷了從血緣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國家經歷了城邦、帝國、民族君主國到現代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民族與國家交互影響,改變著民族的命運和面貌,演義著國家的興衰和嬗替。很多古代民族已淹沒在江河行地的歷史波濤之中,很多國家也在存亡絕續的歷史演進中,成為現代考古學的發現對象。直到18世紀西歐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伴隨著民族國家模式的形成,世界國家的格局才展現出現代的面貌。民族這種人類共同體,也進入了穩定發展的階段並都有了國家的歸屬。 現代民族國家基于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基礎上的邊界劃分,以邊境線的方式確定了一個國家的領土,同時也確定了屬于這一領土範圍內的人民。對于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它們的人民都是由多民族構成的。現代民族國家層面的民族,是指享有該國公民身份的所有居民而無論其表現出何種膚色、講哪種語言、信仰什麼宗教、有怎樣的習俗,等等。但是,這並不排除這一整體國民中存在的諸多歷史延續下來的民族,如中國56個民族意義上的民族。因此,我們說現代民族國家絕大多數都是多民族國家。雖然現代民族國家通過對領土、邊界的主權維護而確立了各自的獨立地位和作為國際社會行為主體的基本角色,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在確定國家邊界的過程中,也普遍存在某些歷史上屬于統一民族的群體分屬于現代不同國家的現象。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樣的,如歷史上的民族遷徙、移民和國家領土贏縮,等等。但是,近現代的原因主要與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擴張、兼並、肢解、分割他國領土等問題聯系在一起。例如,非洲國家幾何圖形式的邊界,就是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分割非洲大陸的結果,它將許多屬于同一部落、部族的人民,劃分在不同的國家之中;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奧匈、奧斯曼等帝國的解體和中東歐地區在大國主導下的國家重組,使1600萬人成為脫離其民族母體而置身于其他國家的少數民族;再如,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所引起的國家重組,同樣造成很多同一民族多國歸屬的現象,僅俄羅斯人就有2500萬居住在俄羅斯聯邦以外的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而成為新的跨國民族,等等。 中國也是一個跨國民族眾多的國家,除了移民海外的華人群體外,在中國陸路邊疆及其毗鄰的周邊國家之間,存在30多個跨國(或跨界)民族,其中西北邊疆地區即是跨國民族較多的一隅。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民族學界對跨國民族現象的研究顯著加強,中國世界民族學會也連續召開過以跨界民族為主題的學術會議,雲南地區在這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躍且成果顯著。中國學術界對跨界民族問題的研究,是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形勢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視察的重要講話發表以後,中國的陸路邊疆地區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通過邊民互市、邊境貿易、文化交流和探親訪友等形式不斷加強著中國同周邊國家之間的聯系,其中具有歷史上親緣關系的民族群體之間的國際交往也日益密切,因語言相通、文化習俗相似等便利條件為中國和周邊國家關系的發展建立起民間交往的橋梁。但是,與此同時,在發展周邊關系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利用邊貿的渠道販運毒品、拐賣人口等違法犯罪問題也相繼出現。尤其是在冷戰後世界性的民族主義浪潮影響下,美國等西方勢力也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干涉包括中國在內的他國內政,使極端民族主義、極端宗教勢力和國際恐怖主義問題也成為影響中國邊疆地區社會穩定和改革開放的重要因素。例如朝鮮半島的“大高麗民族主義”,蒙古國內的“三蒙統一”思潮,中亞地區的“東突”恐怖主義勢力,以達賴為首的西藏分裂主義勢力等,都在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圖謀分裂中國。而這些打著“同一民族”、“同一宗教”旗號的“三種勢力”及其滲透性影響,也在中國邊疆地區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應。因此,加強跨界民族研究,對于中國來說不僅具有推動民族學等學科深入發展的學術價值,而且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正是基于對這樣一種形勢的思考,蘭州大學、新疆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編寫的“中國西北跨國民族研究叢書”,不僅開闢了系統研究西北地區跨國民族的先河,而且該叢書的第一卷專門就跨國民族問題的理論進行了梳理與研究。事實上,近年來在跨國民族研究方面中國學術界雖然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是在跨國民族理論方面的研究仍處于滯後狀態。因此,馬曼麗教授闢出專卷研究和探索跨國民族理論,應該說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和可敬的理論勇氣。確實,對于中國陸路邊疆與周邊國家之間普遍存在跨國民族現象的現實而言,除了對跨國民族形成的歷史原因探究以外,對跨國民族的民族主義、跨國民族與國家關系、跨國民族的交互影響、跨國民族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交往等一系列問題,不僅需要作出實證性研究,而且需要從理論上作出解讀和闡釋。這套叢書在這方面的用功是令人欽佩的,特別是編著者能夠從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全球化進程的視野來研究中國跨國民族問題,並結合國際政治學等學科對與跨國民族直接相關的地緣政治、國家安全和構建和平跨居模式等問題的探討,不僅體現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學術視野,而且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學術服務于現實的應用特點。 我們面對的世界是一個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西方國家的發展已經展現了諸如歐洲聯盟這樣的超國家形態,歐盟國家在取消邊界、統一貨幣、經濟整合等方面已經邁出了引人注目的步代,由此也產生了諸如“民族國家衰落”、“主權讓渡”和構建“歐洲民族”等說法。然而,歐盟現象雖然表現了全球化時代國家模式演變和民族整合走向的可能性,但是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主權獨立、領土完整仍是實現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安身立命、獨立自主的基本原則,需要在至今仍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堅持和維護。因此,包括跨國民族研究在內的涉及到中國歷史、周邊關系、疆域領土、地緣戰略、地區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必須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套叢書的出版,不僅會推動民族學等相關學科對跨國民族現象、理論和實證的研究,而且也會對我國邊疆地區的改革開放、社會穩定和發展同周邊國家關系以及建立地區安全機制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參考,故以為序。 售價:125
book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